当你来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兴冲冲地直奔向往已久的美食街,却发现那里已是一片建筑工地,你一定很失望。虽然出发前你已经“搜索”了,知道了它的存在,但现实中你却找不到它了。为什么?因为这座城市还不够“智慧”,它的地理空间信息缺乏“现势性”,不能感知“部件”的缺失和移位,你当然查找不到准确的信息了。
当前,微观地理信息的实践应用及公众商业服务为技术成果的产业化运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这是智慧城市建设中服务功能的重要体现。通过建立全面感知、快速传达、积极响应的社会服务管理响应链,实现社会服务管理全覆盖、全感知、全时空、全参与、全联动。比如四川绵阳市推出的智慧城市套餐——“智能交通”、“智慧旅游”、“城市一卡通”,就是信息技术在社区服务管理智能化、公共服务网络化方面的实践应用。
如果把城市看成生命有机体,“智慧城市”应该是有感知的。物联网是它的各个“器官”,互联网是它的“神经”,云计算是“神经中枢”,大数据就是“大脑”。这是同方股份物联网应用产业本部副总经理王恩勇在“智慧城市高峰论坛”上对“智慧城市”的解释。他认为,城市运行管理的5个要素是基础设施、公共安全、公众服务、政务管理和资源统筹,而数据资源平台的建设将成为有力的支撑。
2012年11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了《国家智慧城市(区、镇)试点指标体系(试行)》,对智慧城市建设进行了详尽描述,特别是在智慧城市保障体系建设中,提出智慧城市建设要有“发展规划纲要及实施方案”、“专门领导组织机构”、“政策法规”、“持续的经费保障”、“明确的运营主体和运行监督体系”。2013年,智慧城市试点工作全面展开。试点城市将通过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平台与数据库的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完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城市服务功能和应用示范的实践,探索智慧城市建设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务模式。
随着我国智慧城市体系构建工作的深入,实践中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一是如何突破信息孤岛,完成横向信息平台整合;二是如何有效保证信息资源安全,避免地理信息“裸奔”;三是如何从顶层设计层面,做好智慧城市发展规划。
智慧城市建设必须突破“条块分割”、“信息孤岛”问题。要以基础资源数据中心为基础,整合各部门业务数据,从而实现应用快速部署和交付,打通“屏蔽”。
大数据是智慧城市的引擎,在大数据时代,智慧城市的建设必须解决信息安全问题。“棱镜门”事件将信息安全提到更高的层面。如何让智慧城市建设的底层数据管理平台更加安全可靠,成为我国信息技术平台软件研发的重要工作。专家预计,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围绕新型数据应用,未来5年数据管理与系统将有新的突破,针对空间数据库管理系统的安全性研发将成为重大专项课题。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信息中心副主任郝力认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前提应是认知城市发展规律、遵循城市发展规律,优化城市发展空间和建设时序,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城市日新月异的发展相结合,为城市管理者提供智能化决策支持,为大众提供更加便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安全保障。体现在6个核心方面:通讯、交通、水、能源、组织(人)、政务。毫无疑问,智慧城市最终带来的是城市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跨越性改变。(来源:中国建设报)